保护民营企业也好,鼓励民营企业复兴也好,重要的是资金。中国民营企业不乏智慧、勤奋、创新等品质。但这些年,欠款拖垮了为数不少的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企业没钱,就是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这些欠款,有企业欠企业的,尤其是国有企业欠民营企业的,也有政府机构欠企业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24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6%。另据《中国供应链服务及产融调查报告(2025)》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延长至134.80天,比2023年的116.09天明显上升,企业回款压力加剧。
早在2020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28号公布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2025年3月17日又颁布了修订版。其中明确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期限要求,增加规定大型企业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天内完成付款。按照行业规范、交易习惯合理约定付款期限的,不得约定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为向中小企业付款的条件或者按照第三方付款进度比例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等项。
但在现实中,显然这个支付条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大量的民营企业仍然持有政府或国有企业的欠款无法要回。如何解开政府或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款项这个节,是中央面临的巨大难题。
欠款,包括三角债,导致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疫情后的长尾困境还没有完全清除,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国内市场环境都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如果企业资金也不足,民营企业复兴、创新只能是空谈。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保护不利,民营企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堪忧!
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方案》,有人说,这是对欠款问题“下手”的信号。据闻,一些地方已开始排查对中小企业的欠款,但愿不要虎头蛇尾!
清欠,不仅是复杂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全局的经济问题。最重要的是钱从哪来?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半壁河山!民营经济垮了,中国经济焉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