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实在看不下去,必须严查

司法部启动的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剑指“逐利创收、程序违法、滥用职权、选择性执法”四类顽疾,以“该处分就处分、该移送就移送”的铁腕姿态,向侵蚀公平正义的执法毒瘤开刀。近年来,少数执法者把公权力当成“摇钱树”、“橡皮泥”,四类违法执法行为层层撕裂法治底线,若不彻底整治,“公平正义”终将沦为纸上空谈。

一、四类违法执法:啃食公平的“权力蛀虫”

逐利创收型执法是最直白的公平掠夺。四川某区市场监管局把《行政处罚法》当摆设,2024年所有罚款全缴本局账户,搞“执法=创收”的利益闭环;湖南武冈应急执法人员更荒唐,不做案卷就微信收6万元罚款。当执法者把罚款当成“业绩KPI”,守法企业成了“提款机”,公平正义早被换算成了账户里的数字。

程序违法型执法是对公平的公然践踏。江西某县交通执法者单人执法、拒示证件,还抢摔司机录音手机;株洲环保执法仅1名持证人员上阵,全程不戴记录仪。法律规定的“程序正义”本是公平的防护网,可这些人偏要撕碎它,用“执法犯法”告诉民众:规则是给弱者定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

滥用职权型执法是公平的“保护伞”。湖南某县市场监管员明知行业协会乱收费却纵容包庇,把“监管”变成“护短”;凤凰县城管对违规装修“以罚代管”,收了钱就不管整改。当执法者和违规者结成利益同盟,守法者反而成了“异类”,公平正义成了权钱交易的牺牲品。

选择性执法型执法是公平的“粉碎机”。湖南冷水江执法者因企业拒绝摊派罚款,就刻意刁难报复;有的地方对大企业“睁一只眼”,对小商户“往死里罚”。法律本应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可在这些人手里,尺子忽长忽短,公平正义被切成了“看人下菜”的碎片。

二、四类乱象之害:公平正义的“三重崩塌”

四类违法执法先砸了法治的“公平基石”。广西某县住建局无法律依据就扣800辆共享电单车,想罚就罚。当执法者自己突破法律边界,民众就会怀疑:“法到底是保护人,还是约束人?”这种信任崩塌,比任何违法都更伤公平正义的根。

再毁了市场的“公平生态”。淮安巡察查出246个涉企执法问题,“随意查、任性罚”让企业疲于应付;宁波北仑区曾有企业被多头检查折腾得没法干活。四类执法把 “守法经营”变成“高危行为”,搞出“守法吃亏、违规获利”的歪风,市场公平何从谈起?

最后凉了民众的“公平期待”。上海虹口区企业抱怨“重复检查、裁量不公”成常态;镇海道路执法者违规吃喝、益阳市场监管员收烟不付钱……这些事传出去,民众会觉得“执法为民”只是一句口号,公平正义是奢望,政府公信力被一点点啃光。

三、护公平正义:民众该如何“借力维权”

首先要攥紧“证据武器”。《行政处罚法》给了陈述申辩权,执法时要全程录音录像(不侵犯执法者合法权益),索要执法证复印件、处罚决定书,就像宁波“执法甬e督”平台让执法可追溯那样,证据在手,才能让四类违法执法者没话说。

然后要走通“法律渠道”。遇四类违法,60日内可找本级政府或上级部门复议,不服再6个月内起诉。广西共享电单车企业就是靠专项行动专班,凭扎实证据维权成功。别怕麻烦,法律是治四类乱象的“硬武器”,也是护公平的“主心骨”。

还要用好“监督利器”。12345热线、营商环境投诉中心可反映问题,涉违纪违法就找纪检监察机关举报。宁波镇海靠随机回访企业抓线索,湖南通报5起典型案例震慑四类行为。民众的监督不是“多管闲事”,是帮专项行动精准打击,让公平正义不缺席。

这次专项行动严查四类执法,不是一阵风,是要重建“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规矩。宁波压减辅助执法事项、淮安推免罚轻罚清单,都是在给公平正义搭框架。唯有把四类违法执法彻底扫清,让执法权始终走在法治轨道上,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回到民众身边。这不仅是企业的期待,更是每一个人的心声。

京ICP备20200369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782号